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宋晓锳 来我市调研
人均所得远非第一,铁路客运速度非要排名第一,这两件事情加得到一起吗?从普通人的角度想,出门赶路,快一点当然好,可是倘若早到几个钟头的代价,远高于省下的那个时间所能挣到的钱,你会无缘无故喜欢全球最高速度吗?应该无人希望,春节大批民工骑摩托车回家的悲壮画面,成为未来全球最快高铁网下普通人交通模式的一个预演吧。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市民居住的合法棚户区按通常的标准就是典型的贫民窟,那么这些地位低于他们的贫民构成的街区又该叫什么呢?超贫民窟吗? 棚户区,城中村,违章建筑:哪一个等于贫民窟 而城乡接合部,尤其是远郊区,由于实际地价低,当地户籍居民投资少,出租屋更为简陋,楼房很少,常常就是棚户,由此在一些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往往形成一条棚户地带。而squats或squattersettlement则通常是指非法占地私搭乱建的棚户,其实就相当于今天所谓的违章建筑,其贬义比slum更甚。
其实我国大城市的棚户区早期就是1949年政权更迭前、乃至1958年户口壁垒强化以前的进城农民,即新移民的聚居区,那个时候可以说就是国外所说的贫民窟。在市民中由于棚户区改造加速,许多过去的棚户居民走出了贫民窟——当然,不是通过被驱逐,而是通过在拥有城市居住权的前提下要求改善。无怪乎这些调查者疾呼:对贫民窟的控制不应该以牺牲社会公正为代价。然而实际上,在英语中,slum一词虽然是指贫民窟,但通常指的是合法存在的贫民窟。相反,在那些年月里,能够幸免于下乡因而全家仍然有幸拥挤在蜗居里的人家,绝对是那些因家中孩子被放逐下乡而改善了居住条件的人家羡慕的对象。
进入 秦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市化 。当然另一方面,棚户区也没有缩小。近一段时间,从众多的媒体、报告、研讨会的观点中,以及我们的调研中可以发现,我国的粮食价格面临很多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为什么在粮食库存充裕、供需基本平衡的背景下,粮价仍然快速上涨?比如说小麦,新粮上市开秤,一般价格会有所回调。
目前对多元托市机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今春西南地区持续大面积干旱。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概念,市场政策化,前面已经提到。建议立即叫停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和高能耗、高污染的柠檬酸、淀粉等加工产业。
第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逆向调控,支撑玉米价格走高。第二,粮食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第四,调整粮食深加工产业政策,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倾向。
这样也增加了对调控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性的要求。今年小麦供需基本面总体尚可,因为有庞大的库存压底,虽然局部地区小麦略有减产,但不至于引起价格如此剧烈的变化。 下一步粮食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现在起到秋粮新粮上市是市场调控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给予解释。
有效防止粮价异常波动引发整个粮价乃至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对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意义重大。对农户、加工企业、贸易商与销区市场的心理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粮价看涨预期普遍增强,少数地区甚至出现恐慌心理,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现象,由此进一步加剧粮价的异常波动。
第二,进一步完善收购调控政策。需要讨论的是,在今年价格较高的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台托市政策?托市采取多元执行主体是否可行?我们认为,托市由单一执行主体,改为多元主体,强化了托市机制,但弱化了调控机制。
去年秋粮上市前,各方面均预测玉米将保持连年丰收。进入专题: 粮食价格 。其他的粮食产品价格也出现了波动。所以,玉米竞拍,在北方经常流拍、成交率很低,但在南方想买玉米买不到。最根本的是供需基本面、秋粮会不会减产、是否丰收等等,这些因素决定粮价结构和发展趋势,但是还有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这样使市场对政策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前所述,任何政策的细小变化,对市场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秋粮丰收,粮价稳定预期正在形成。尽管8月初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没有某些炒作机构想象的粮价上涨幅度那么大,但是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市场也做出剧烈波动的反应,小麦价格上涨50%。
为什么今年粮价异常波动? 今年国内粮价走势出现新的动向:大米、玉米、小麦轮番涨价,不断创历史新高,涨势不减。在目前这样一个敏感关键时期,稳定预期是第一要务,我们要牢牢把握一个基本点:千方百计的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
今年小麦收购,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第三,对价格预期较高,产区农民有惜售心理。
从玉米看,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第四,为何难以用经典理论解释当前粮价波动现象?库存充裕、总供给总需求相对平衡,结果粮价依然大幅度的上涨。北方企业可以到北方参与竞拍,南方企业只能参加南方粮食的竞拍,形成一个相对割裂的市场。在小麦收购的旺季,价格却高开高走。
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农户获取备耕资金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与此同时,由于淀粉、淀粉糖、酒精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粮食深加工效益好,开机率高,产区粮食深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并通过上调收购价格与其他入市企业争夺粮源,也推动玉米价格走高。
一般而言,进入1月份后,本应是农民集中售粮高峰期,但今年农民售粮进展缓慢,导致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可2004年以来,一下子出现3次,隔两年就有一次价格波动,粮价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
影响后期粮食市场走势的。国内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居高不下。
我们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分析也说明,经过连续5-6年的丰收,目前玉米、小麦等粮食库存比较充裕。既有主产区减产的市场效应、国家托市调控的政策效应。目前玉米供需区域结构值得关注,大概玉米储备70%是在北方的主产区,30%在南部销区,但是,玉米消费大部分却在南方销区。既要维护市场稳定,也要保护农民利益。
为什么说有效供给相对紧张?大家知道,这几年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导致一个很重要的后果。我注意到媒体在最近一段时间对粮价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中保持稳定、稳定预期的基调为数不多,部分报道涉嫌炒作。
其政策含义是,政府调控的负荷越来越大,调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判断粮食丰收的前提下,去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产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并对南方16个饲料消费省份和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采购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给予每吨70元的费用补贴,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明显支撑作用。
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今年最低收购价采取多元主体的方式,加上市场已经存在不稳定预期,使贸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涨价预期,加入到抬价抢购序列。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